close
0010198825.jpg

曾在幾年前,與朋友討論過信仰問題,寫了一篇文章。很巧合的,前幾個月知道朋友是其他教會執事之子,我也跟他交換了幾近相同的小時教會成長背景。不過他跟我說,他已經在信仰路上「跌倒了」,不過他還是礙著家庭壓力去參加唱詩 班,如果沒去的話,還會害怕被媽媽電話追殺。 而這次我因開始反抗去與教會姊妹相親的事情,也引起了一場家庭小小的不快,大多都是從信仰層面的道德指責,一直到做人做事的面子問題,以及親友之間的眼光。

對我來說,上教會對我來說已經是一種負擔了。小時那種樂意上教會,開心唱聖歌,用心祈禱的感覺已經不復存在,原本是因為頑皮而少上去教會,後來又熱烈的回去教會。但後來則因為一個想法,然後通過了自身經驗,觀察加上閱讀及反思的經過,開始決定不上教會,之後又因為接觸了神學及哲學加強了我的想法。我開始決定不上教會時,我廿二歲。
拿起這本書, 「信仰或非信仰」-哲學大師與樞機主教的對談。我異常的感興趣,這本書不新了,原版已經過了將近十年,業已在2002年時在台灣出版。而前一陣子我的生活又開始出現宗教議題,感覺很巧合,這本書或許可以解答很多問題。

這本書令人感興趣的地方有很多,首先,這是兩個義大利人的對談。義大利的天主教信仰在現在的神學界佔有重要地位,從以前的羅馬帝國開始到現在的義大利,天主教的傳統一直沒有改變過。一位是米蘭教區總主教卡羅˙馬蒂尼(Carlo Maria Martini),其所做的關於宗教書籍多本書籍也被翻譯成中文。 另一位對談者,則是符號學語言學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 ,其除了學術創作之外,也有多本小說如《傅科擺》 、《玫瑰的名字》,我最愛的就是「玫瑰的名字」,裡面就描述了教會這個組織為了掌握「真理」的詮釋權,建立了最大的圖書館,找了管理員來看守,設了機關,還設下了不為人知的手法,以防其他人閱讀到「非」真理的書籍,也因此發生了的離奇的案件。

在本書裡,艾柯的問題和解答,就是透過一個非信者的角度,用俗世倫理學來發問或解答。艾柯非常有資格來擔任這角色,第一他是義大利人,第二他是一個知名語言學符號學家,第三導讀裡提到柯克斯(哈佛神學家)為英文版所做的引言裡有提到「艾柯從小奉行天主教,到廿二歲才放棄信仰,但沒有反宗教,用艾柯小說《傅科擺》中所做的一個分別作引子,柯克斯判定艾柯並不是一個死硬的「懷疑主義者」(Skeptic),只不過是持一種「不輕信」的態度而已。

本書還有另一個可看性是「一個不信者卻願意深入信仰的堂奧,一個高階層的神職人員也頗樂意持開放的態度討論一些俗世倫理的問題,彼此觀點迥異、針鋒相對,卻又不會劍拔弩張,維持一種友誼而互相尊敬的態度,在對堂中將境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書中談論到了末世論問題(當時對談時空是接近千禧年的1996)、生命問題(以墮胎作為一個問題引子)、女權問題(為何天主教的婦女不能擔任神職)、信仰倫理問題(缺乏了對神的信仰,如何能找到倫理的基礎)。

在此就不多說這些爭論,但我站在艾柯的立場,以不輕信為主,但以多元自由的方式找尋倫理的基礎,而不是以封閉的角度窒息此岸的可能性,人的可能性,卻以熱烈的態度頌讚位格神,迎接彼岸,堅信不移,這些論調與極惡的極權社會是雙胞胎甚至共生。

我不反宗教,也不反教會,但希望以虔敬保守社會作為論調的人們,要記得,神帶領子民走出埃及脫離壓迫,聖徒保羅到各地傳教的開放態度,以及耶穌以身贖罪,把人從痛苦的世界解救殉道精神,以及馬上赦免悔改的稅吏的故事便可知道,教會並不比世俗更神聖,信者要作的不只自身救贖,還要以行動證明,神學是一種新的可能,而不是一種束縛的倫理。當教會已經成為社交場所,與世俗並無二致時,我並不認為我時常反省,試圖找尋可能性的生活,必須被冠上「被魔鬼引誘」、「信仰路上跌倒」的名號。回到信仰的基本上,我並沒離開,我只是不輕信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zdani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