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aine

這部片子的背景是法國巴黎鄰近的郊區(Banlieu郊區,這個詞在法文帶些貶意,指的是那些市中心外的地區,這些地區通常充滿了種族衝突、犯罪和低收入的問題)產生了一場暴動,起因是一個警察逮捕一名阿拉伯裔青年時,不當毆打成重傷,正在送進加護病房觀察。文茲(Vinz,猶太裔)薩伊(Said,阿拉伯裔)雨貝(Hubert,黑人裔)三人是這個郊區的青少年。Vinz個性異常火爆,覺得一定要以暴制暴,警察才不會一直找他們的碴。薩伊則是一直不停的在講話,有點急躁,但並不向Vinz一樣火爆。雨貝跟他們兩個是從小到大的好朋友,幾乎一起行動,但他厭倦了這種惡性循環,冤冤相報的日子。在暴動結束後的這一天,他們三個人在社區裡走來走去,看到暴動留下的遺跡,被砸爛的警局,燒毀的車子還有雨貝受了波及的拳擊教室,被砸爛了。他們在一個頂樓聚會中聽說昨天在暴亂中,警槍不見了。其實警槍是被Vinz撿到的,Vinz拽在身上,打算如果他們的朋友死在病房的話,他也會殺一個警察來洩憤。雨貝跟文茲說:「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個人從五十層樓跳樓下去的故事,這個人在跳下去墜落的時候一直告訴自己,目前還好、目前還好、目前還好,但其實墜落的過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落地的那一剎那。」就在這一天,這三人一樣在街頭晃蕩,一樣三人互相鬥嘴,一樣被警察找碴,一樣對社會不滿,但這社會因恨墜落的過程,不知道會如何著地。

馬修卡索維茲這一部片子在1995年推出時造成大轟動,他以29歲的年齡得到坎城最佳導演,這部片子不僅得獎,也在法國票房大賣。這是一部小資本製作的電影,黑白片,片中的主角當時都還是默默無聞的角色,卡索維茲也自己客串了一個新納粹光頭的角色。這部片子的成功,應該是因為馬修用很簡單的手法,呈現出了他們那一代的法國郊區問題。

片子裡面有幾個很清楚標明社會階層的象徵—荒涼危險的郊區,北非裔的警察,巴黎的現代藝術展覽會場。那個慌涼又感覺很危險的郊區,連記者不敢下車,只趕在車上問話,雨貝還虧他們說,你為什麼不敢下車,這裡又不是野生動物園。而那個北非裔的警察,是他們唯一相信的警察,但最後還是第一個遭殃的警察。另外,在那個巴黎藝術展覽會場,則刻意凸顯了兩種階級的不同,一群巴黎人在晚上欣賞著現代藝術,而這三人進了會場一邊看一遍念,一邊喝酒一遍想泡馬子,結果不小心砸了場子,最後被趕出去,會場主人說:「來自郊區的一群小混混」。而這些郊區的青少年則都大量接受了美國文化,例如 VINZ在開頭的時候照著鏡子,學勞伯迪尼洛在計程車司機的表情。郊區的年輕人把喇叭對著中庭,然後開始DJ打碟+Rap。一群人在社區教室裡跳街舞。這三人在路上討論美國卡通的角色。

導演並沒有確實的偏袒哪一方,導演馬修自己本身就是對於美國文化並無排斥的人。片中的警察有好有壞,如薩伊在巴黎問路的時候,警察很客氣的回答,薩伊還說,巴黎的警察真有禮貌,還用「您」ㄟ。郊區裡面的人也有安分也有不安分的。我想導演唯一在片子裡面羞辱的就是一些沒有自我覺醒的一般上班族還有種族主義極右派吧。這三人在片中有跟新納粹光頭遭遇到,他們想修理雨貝和薩伊,但文茲及時趕到,拿著槍抵著帶頭老大,帶頭老大馬上變成俗辣(不知道導演是不是故意的,因為這老大是他自己演的,這俗辣演的真入神)。片中還有一個片段讓我十分難忘,雨貝和薩伊半夜在大型賣場裡的電梯旁邊,然後上面站著一個中年肚凸男子下來,雨貝指著說:「看看這群遵守社會規則的庸才,看那位穿著體面的仁兄是最慘的一群,這群遵循社會體制用勞力辛勤工作的人,投票給極右派,但又會為了電梯故障而示威遊行。」現在我坐著往下的電扶梯時,總會覺得自己好像跟著社會體制一直一直的往下沈@@。

法國人對體制和警察好像並沒有好感,看看TAXI裡面司機對警察和軍人的反感就大概略知一二。

PS.剛好我完成這篇文章的時間是8月3日,也是導演馬修卡索維茲的生日。@@真是一個無聊的巧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zdani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