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46-2004.jpg

看到東尼瀧谷上演的消息,十分好奇村上的小說會如何被改編成電影。03年曾在英國Barbican Center看到由英國導演Simon McBurney改編村上短篇小說的:「大象消失記 Elephant Vanishes」(內容包括大象消失記、睡眠及麵包店再襲擊)。當初在看劇之前並沒有閱讀過這三篇短篇,看完之後再回頭閱讀比較。由英國導演和日本演員演出劇凸顯了村上筆下所描述出的荒誕、幻想、漠然以及一些喜劇元素,雖然沒有村上筆下的孤獨感,但卻多了無奈漠然又奇幻的感覺。

這次看東尼瀧谷之前,預先瀏覽了這收錄於《萊辛頓的幽靈》的小短篇。這短篇的角色設定非常的鮮明,也酷似多人心目中的村上剪影,我想這大概就是被改編的原因吧。時報重新發行二版時還大大的打上了「村上式孤寂」的行銷詞句,讓人不禁想看看是哪類的孤寂。
曾在戰亂中跑到十里洋場上海的瀧谷省三郎,以吹奏爵士樂為業,在上海時過著隨性放浪又吃得開的走跳生活,但卻因為交遊複雜被牽涉進監。在那個沒有大秩序的年代,省三郎每天聽著槍斃的聲音,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活著出去。終於他出獄了。回到日本,隨性依舊,不小心生了小孩。他聽美籍朋友的意見後把小孩取名叫東尼瀧谷-一個容易被認為是日美混血的名字,從小名字給這小孩就帶來困擾。

東尼生活自律,喜好工整確定的事物,以畫功細緻擬真的專長,為他獲得了不少插畫工作,並以此讓自己過著很安穩的生活。相對於父親的隨性不羈,東尼則是一個自律到對身旁事物興不起強烈的情緒或慾望,他過著一種幾近於感情自體滿足的單人生活。

當很會穿衣服又美麗的英子出現時,東尼覺得自己被吸引,約會了幾次之後便要求與英子結婚。婚後東尼開始過著有人與他分享的生活,他也非常滿足,唯一感到疑惑的是英子的購衣狂,不是因為錢的問題,而是東尼覺得有點不可思議。英子是一個因為衣服而存在的女人,當東尼與她商量少買一些衣服之時,英子雖然覺得老公說的對,但始終無法忘記觸摸名牌衣服時的那種存在感,不過他還是毅然決然的要戒掉這種生活。然後,在退衣服回來途中卻車禍死去。(果然是為衣服而存在的女人)
失去英子的東尼想找一個人來穿英子滿坑滿谷的衣服,以填補英子突然消失的空洞,不過後來取消了這個計畫,讓人來把所有的衣服都取走,清空英子存在的痕跡。後來父親也死了,留下了一堆爵士名盤,後來東尼也將這些父親的遺物處理掉,又回到了當初單人生活。

這故事讓人有很大的孤獨感,讓我思考更多的卻是「存在感」。省三郎的雖然很隨性但有卻很有熱情的存在著,英子因為衣服而存在著,東尼雖然活著,確有很強的不在場感。
或許這篇故事有著很強烈的不在場感,所以用他者的角度用旁白帶出故事(甚至連演員都自己用第三者角度唸出台詞),用嚴謹簡單又清楚的鏡頭構圖,以及偏藍的單一色調來降低情緒起伏。

男主角的演出雖出色,卻美中不足,東尼那種無所謂的孤獨感並沒有被完美的詮釋,反而有一種獨居老人的孤苦感。宮澤理惠一人分飾兩角,很成功的詮釋了只為美麗衣服存在的英子,一種高雅卻又不深刻的輕薄存在感。宮澤理惠也用另一種表情表演出了那個替代者的角色,雖然神似,卻因為一直過的不順利又窮酸,而輕輕帶著一股蹙狹又憂愁的神色。

背景音樂襯著阪本龍一的極簡又飄渺的鋼琴音,搭上極簡的畫面構成,讓村上的那種無所謂又不帶感情筆觸立體化了,旁白式的劇情對話更淡化了主觀情感的涉入,或許市川準是比村上更有孤獨感的人吧。

PS. 這部片子非常的沈靜,需要馬上很安靜的進入故事和意境。建議收看環境是冷門時段的戲院或租DVD回家深夜時收看。我在電影院看的時被隔壁的滷味紙袋塑膠袋聲吵到快要演出殺人事件。(因為片子很安靜,所有的聲響都會干擾到收看,片長74分鐘)
另,想表達自己對於東尼瀧谷這個人名的看法。記得曾經看過一個說法,這類的名字有很強的感情歸屬漂流感。分屬於日文跟英文兩種文化,但又全不屬於兩種文化,有一種無法歸屬的漂流感,或許是省三郎講自己的漂流感,移交給了自己的小孩,也讓東尼瀧谷種下了自外於所處環境的基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zdani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